红脖颈槽蛇(学名:Rhabdophis subminiatus):为游蛇科颈槽蛇属的爬行动物,俗名野鸡项、红脖游蛇、扁脖子,属后毒牙类毒蛇。体型中等大小,全长约77-95厘米。头背草绿色,上唇鳞色稍浅,部分鳞沟黑色;头腹面污白色。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,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;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。头颈区别明显,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,个别无颈槽;眼较大,瞳孔圆形。上颔齿23-25枚,最后2枚骤然增大,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。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、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。白天活动,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,主要以蛙类为食。分布于中南半岛、中国、印尼和尼泊尔等国。
宠物的形态特点
红脖颈槽蛇体型中等大小,全长雄性(770+203) 毫米,雌性(945+190)毫米。头背草绿色,上唇鳞色稍浅,部分鳞沟黑色;头腹面污白色。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,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;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。 [1]头颈区别明显,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,其间形成“颈槽”,明显或不明显,个别无颈槽;眼较大,瞳孔圆形;鼻间鳞前端较窄;颊鳞1枚;眶前鳞1枚,眶后鳞3(4),个别为2枚;颞鳞2+3或2+2,个别标本一侧的前颞鳞为1或3;上唇鳞8, 2-3-3式,个别为3-2-3式,少数标本一侧为9, 3-3-3式;下唇鳞10,前5枚切前颔片,个别标本为9,前4枚切前颔片;前后颔片长度约相等或个别标本后颔片较长,左右后颔片为3-5枚小鳞局部分开或完全分开不切。背鳞19-19-17行,全部具棱或两侧最外各一行平滑;腹鳞147-184枚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62-97 对。上颔齿23-25枚,最后2枚骤然增大,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。